搜狐军事:专家称中国家底薄航母或被边缘化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2011年1月15日,美国海军“企业”号航母战斗群前往第5舰队和第6舰队任务区域履行其第21次部署(资料图)  随时随地,美国可以把几个面积4.5平方英里的移动机场以及随舰搭载的50余架各式战机,神不知鬼不觉地派遣到任何“问题区域”

  2011年1月15日,美国海军“企业”号航母战斗群前往第5舰队和第6舰队任务区域履行其第21次部署(资料图)

  随时随地,美国可以把几个面积4.5平方英里的移动机场以及随舰搭载的50余架各式战机,神不知鬼不觉地派遣到任何“问题区域”。这不仅是美国人心理层面“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战略层面最重要的支柱。很多美国军方人士承认,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这种美海军所有战斗序列中,使用最为频繁、效率也最高的舰艇。

  从克林顿主政时期一系列的海外军事行动,到最近几年持续进行的作战行动,航母战斗群的任务比过去更加繁重。究其根本,航母的“威慑”效应不仅源于其骨子里就有的“进攻”基因,也代表着一国最深层次的综合国力。即便是2004年,美海军“亚伯拉罕·林肯”号航母在东南亚海啸灾难中执行和平救援行动时,其巨大身影的出现也瞬间让美国地位在各国救援力量中凸显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国力既包括科技领域的硬实力,也包括社会制度上的软实力。作为海军核心的航母的建造与设计,体现了一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社会组织化水平;其上搭载的作战飞机,标志着一国航空工业的水平;其上装备的雷达、自动化控制设备和通信系统,则标志着一国的电子工业水平、信息化水平和航天工业水平。而对其的使用和调度能力,也标志着一国的军事管理水平和能力——航母和其他舰艇驰骋洋面,相互之间是扁平化的平行关系;航母上搭载了几千人,如同一个小型城市,其管理水平就能体现一国的政治治理水平。

  航母技术性的复杂程度,可以通俗地归纳为,航母只是一个“壳子”,只有各种能力齐备后,它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实力,才能产生出真正的威慑价值。这方面,中国海军的缺课是显而易见的。且不说舰载机暂时没有着落(歼-15,还是歼-18?),就连配合航母远航的其他舰艇也不完备。

  一位长期关注中国海军发展的人士曾沮丧地向笔者说道:“海军能拿出手、能远航的补给舰也不过两艘,靠这样一个单薄的家底,怎么能支撑起航母的作战能力呢?”这种对“中国航母”的担忧并不奇怪,前苏联当年发展航母时也曾面对这种困局。苏联在装备第二代“固定翼飞机航母”(第一代为直升机航母)时,由于航空工业相对落后,没能及时研制生产出合格的舰载机,航母在装备部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无用的窘境中。

  前苏联第三代航母,也就是俄罗斯现役的唯一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和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卖给中国的“瓦良格”号(“库兹涅佐夫”号的姊妹舰)。对前者而言,俄罗斯人至今为止依然没有找到最佳的舰载机搭配模式,尽管其舰载战斗机的作战能力相对可靠,但其他辅助战机相对落后,使得航母整体作战能力相当有限。即便是2008年曾经远航地中海展示实力,但从到访国家媒体辛酸的挖苦和奚落中,俄罗斯人所期望的航母威慑力已荡然无存。

  从前苏联到俄罗斯,尽管在航母上开销不菲,但收益却寥寥无几,除了上面所说的舰载机战力不匹配的原因,还在于苏联海军(以及某种程度上俄罗斯海军)所受的体制性约束。在传统“大陆军”的框架下,苏联海军只是一支辅助性作战力量。担任前苏联三军统帅的往往是陆军将领,他们将陆军森严的上下垂直官僚体系带给了海军,进而束缚了海军的手脚。尽管前苏联海军装备了航母,但其指挥应用水平低下,难以达到职业化、专业化的程度。反观西方海军的指挥模式,如同其社会结构中人人平等的理念一般,大洋上所有航行的舰艇都是扁平化的,都可能随时成为指挥作战的终端,一切取决于战场实时动态。两种差异化的指挥思维模式,以及所衍生的“大陆性”和“海洋性”国家战略,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活经验,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某种必然,而航母则是标记这一特征的符号。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unshi/2020-01-28/19073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头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