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大国工匠!中国航空发动机的难题被一名车间工人攻克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航空发动机是中国的技术短板,长时间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威胁

  航空发动机是中国的技术短板,长时间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威胁。但是中国的发动机技术难关,终于被一个名叫洪家光的技术工人攻破,他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洪家光并非专门的科研人员,他是一名来自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为了突破发动机叶片精密削磨技术,他曾经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但是当他送去的叶片进行检测时,却仍然不合格。当洪家光接到这个失败的消息时,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地寻找失败原因。此后他连续十天都坚持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终于制造出了符合精度要求的叶片,并撰写出了《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一书。这本书成为了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方面的理论支撑,很多科研人员也大受裨益。

  洪家光从技校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了生产线,作为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他对发动机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方面。他从事航空发动机的元件加工,能够从实践上直接接触到我国精密削磨技术的短缺部分。

  我国的航空发动机总设计师尹泽勇曾经说:国产的航空发动机的研究,花费了我们整整两代人的精力。航空发动机的体积虽然小,但是在狭小空间内却要装备多个精密部件,其中包括风扇、高压涡轮等。这些精密部件,都要装配的万无一失,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局面。尤其是涡轮叶片,不仅需要高强度耐高温的材料,对它的精度技术也要求极高。削磨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工具是金刚石滚轮,它的加工精度达到0.003mm。由于各个精密部件环环相扣,所以金刚石滚轮的加工精度稍有偏差,就会影响整组的设备。但是在洪家光的不断努力之下,终于掌握了金刚石滚轮的精密打磨技术,这项技术为他所在的公司创造了8500万元的利润。

  洪家光不仅在金刚石滚轮的精度技术上有所成就,还突破了高速切削内螺纹技术。打刀技术是中国技术人员的又一个短板。洪家光的车刀磨技术,曾经师从劳模孟宪新。在车间,洪家光曾经亲眼看到孟宪兴打刀速度达到1200转每分钟,他认识到了自己在打刀技术方面仍存在不足,便拜师学艺,努力实践,终于也掌握了和孟宪新一样的打刀速度和精度。他炉火纯青的切削内螺纹技术使他的工作量可以达到车间其他工人的两倍,甚至可以操纵多种机床,无愧于大国工匠的称号。

  自进行航空发动机研究技术以来,洪家光先后完成了100多项技术的革新,拥有七项国家专利。他曾被车间的同事戏称为拼命三郎和工作疯子。天赋异禀的他凭借着不懈努力可以在十多天的连续工作中掌握别人几年才能学会的技术。其实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进步速度之快,和洪家光这样的工人有很大的关系。在发动机方面,我国原本落后西方国家接近50年的时间,可是在建国以后,我国不断攻关技术难题,用30年的时间缩小了这段差距。洪家光等人毫不保留的把这些技术献给了我国的航天事业,我国也不用再受其他国家的技术威胁。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unshi/2020-02-05/19215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头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