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中国首批自制飞机举行试飞典礼掀开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一页!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原标题:历史上的今天|中国首批自制飞机举行试飞典礼,掀开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一页!  1954年7月26日,随着三颗绿色信号弹在某试飞站升起,三架初教-5教练机飞上了天空

  原标题:历史上的今天|中国首批自制飞机举行试飞典礼,掀开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一页!

  1954年7月26日,随着三颗绿色信号弹在某试飞站升起,三架初教-5教练机飞上了天空。这一天,我国首批自己制造成功的初级教练机——初教-5举行了试飞典礼大会。这批飞机是初级教练机,机身为构架式,下单翼,单发动,稳定性能很好,易于操纵。这种飞机除供空军驾驶员训练外,还可以用于农林牧业,以及邮递运输和国际体育运动。

  同年8月1日,毛主席亲笔签署了嘉勉信:“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继续努力,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地掌握技术和提高质量,保证完成正式生产的任务。”

  初教-5的制造成功和顺利首飞,结束了新中国不能自行制造飞机的历史,掀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是按照从修理过渡到仿制,进而走向自主研发这一模式进行的,六十多年来,我国的教练机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坎坷历程。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迫于空军训练急需,中国从苏联首批进口了20架雅克-18型飞机,由满洲里铁路运至中国。1950年1月,“雅克-18”正式在中国空军航校用于飞行训练。1950年,中国增购24架“雅克-18”飞机。据统计,中国分批先后引进雅克-18教练机总计276架。鉴于中国对空军教练机需求量的日益增大,苏联政府最终决定将“雅克-18”型飞机及其发动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

  1951年4月23日,国家航空局决定建立南昌飞机制造厂,第一批建设者于1951年5月13日到达南昌。南昌飞机制造厂的条件还是挺艰苦的,只有一条1500米的碎石跑道、一座厂房、七座旧机棚和30多台旧机床。但是这些简陋的条件也无法阻挡工作者对建造飞机的热情!

  1953年,中国拉开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帷幕,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项工程,成了“一五”期间的基本内容,其中飞机制造业便是首批主要项目。1954年经过中苏谈判,苏联派了大批专家来中国,其中约有50位苏联专家被安排在320厂帮助指导。

  1954年4月1日,中航工业洪都(原南昌飞机制造厂)接到工业部和航空工业局批准试制新中国第一架飞机。接到指示后,洪都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和部署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并提出了“为制造祖国第一架品质优良的飞机而奋斗”的号召,上下紧急动员。

  1954年7月,第一架国产“雅克-18”型飞机组装完成。国产“雅克-18”飞机最初命名为“红专-501”,1964年11月1日改名为初教-5(CJ-5)型飞机。

  初教-5教练机,机身由合金钢管焊接成骨架,呈构架式机身骨架。机身前段及发动机整流罩为铝合金蒙皮。机身后半段由布质蒙皮覆盖。机翼由梯形外翼和矩形中翼组成。中翼为全金属结构,由两根大梁、8根翼肋等组成,中翼中装有两个容量75升的油箱。中翼与机身框架连接。外翼与尾翼的前缘、梁、翼肋等用铝合金制作,布质蒙皮。

  初教-5采用后三点式起落架,主轮半埋状收入中翼,尾轮固定不可收。纵列式密封座舱具有良好的视野。机上装有无线米,正常起飞重量1120公斤,空机重量816公斤,最大平飞速度248公里/小时,巡航速度160公里/小时,爬升率(低空)3.5米/秒,实用升限4000米,最大航程1000公里,续航时间8.28小时,起飞滑跑距离205米,着陆接地速度85公里/小时,着陆滑跑距离207米。

  飞机着陆之后,飞行员报告:“飞机性能良好,一切顺利”。但为了经受时间考验,从4日至11日,又试飞了13个小时,14个起落,结果再次证明,飞机性能良好,完全符合设计技术指标。1954年7月26日,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划时代的日子。

  试飞员段祥禄披着灿烂的阳光,进行起飞时的慢滑、中滑、快滑。飞机陡然腾空而起,昂首冲入云端,在告诉全世界: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制造成功了!全场报以长久的雷鸣般的掌声,喧天的锣鼓声震撼着大地。至此,初教-

  -6”和“歼教-1”两型飞机,并且在歼教-1上装配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又为我国喷气式飞机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里,我国的教练机型号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歼教-

  -6、歼教-7以及和巴基斯坦合作研发的K8等一系列国产教练机,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教练机领域的空白。从零到一,从引进仿制到自行设计,从螺旋桨到喷气式,从初级到高级,从机械操纵到电传飞控,中国航空人几十年如一日,自力更生、不懈努力,在各型飞机的研制过程不仅攻克了一系列难关,还培养出了一大批研发设计人才,为我国航空业的持续发展储备了大量的尖端人才。

  同时,通过一系列的飞机研发模式的探索,我国还积累了大量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航空工业发展经验,提前着手为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大空军”目标蓄力。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unshi/2019-07-26/12321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头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