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消费公众的同情心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近日,几段“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火了,网友纷纷点赞的同时,有人注意到这几段视频中考上清华的是同一个小姑娘,可她爸爸的身份却一会是“工地上的工人”,一会是“捡瓶子的”,一会是“植物人”,如此“转折”令人震惊

  近日,几段“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火了,网友纷纷点赞的同时,有人注意到这几段视频中考上清华的是同一个小姑娘,可她爸爸的身份却一会是“工地上的工人”,一会是“捡瓶子的”,一会是“植物人”,如此“转折”令人震惊。(据观察者网7月26日)

  高考过后,段子手们脑洞大开,自媒体上围绕高考的视频段子相当不少。“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开车给舅舅家的表弟送学费”等等。这些高考有关的段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打感情牌,让观众引发共鸣。但是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表演的成分太多,戏演得有些过了。

  客观而言,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题材,也很符合当下高考刚刚放榜的现实语境。将其故事情节拍成短视频,传递正能量,这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如果你来回翻炒这个题材,让观众都不知道“你到底有几个好爸爸”,这不但是对观众的欺骗,更是无聊的炒作。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同情心更是一种善良的本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的同情心可以被滥用,被消费。“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这样一个好的创意,好的题材,结果被大家所抛弃,多媒体创作的功利化和碎片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在的短视频平台上,不少作品和创意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个好的作品创意出来,大家纷纷模仿,结果好作品也就短时间内变成了滥觞,让观众也看腻了。与那种搞笑的短视频不同,像“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这种催泪的短视频一旦被频繁模仿转换,不但让故事不再感人,传递的正能量也会越来越少。

  “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实际上走的还是催泪路线,消费的是观众的同情心。创作者的轮番轰炸,来回翻炒剩饭,不但让观众产生了收视疲劳,而且让感人的故事也变得不再感人,可以说一手好牌最后烂在了自己的手里。从另一个方面讲,“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短视频的翻车也说明视频的创作者低估了观众的智商。一个视频的好看不好看,感人不感人,观众心中其实都有一杆秤。

  从“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短视频的翻车,我们可以窥见当前短视频创作尤其是原创作品的困境。网络短视频平台上大量短视频被翻拍,被模仿,甚至于自己模仿自己,实际上是原创的缺乏和创意的供不应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这个戏之所以演砸了,其实除了演员的问题,还有导演的问题。或许真的有出身寒门的女孩考上了清华,或许真的有他们感恩父母的故事,但这种故事并不适合用来炒作,用来消费观众的同情心。演戏也要把握火候,戏演过了头那就成了烂剧了。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iaoyu/2020-07-28/21150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头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