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近期,股市、债市双双走弱,此前火热的公募基金市场也受到波及,资金从股市流入理财市场的“资金搬家”现象重演
近期,股市、债市双双走弱,此前火热的公募基金市场也受到波及,资金从股市流入理财市场的“资金搬家”现象重演。
记者近日走访部分银行网点时,一家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对记者表示,相对于动荡的股市,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相对稳定,可抵御市场波动风险。“近期,已有不少投资者将目光转向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
3月份,A股市场持续震荡,不少投资者心态趋于谨慎。此前从银行流向股市的资金开始回流,银行理财、存款产品的关注度再次回升。
各大银行的理财经理近期明显感受到,3月份以来,客户咨询基金产品的热情不如以往。“去年以来,主动来咨询基金产品的客户特别多。”一家国有银行理财经理表示,随着近期股市调整,大量客户开始追问,“是再买点摊低成本,还是赶紧赎回?”最终,还是买理财产品的客户更多些。
记者浏览多家银行手机银行理财专区发现,一些类固收、存款类理财产品出现热销,部分产品出现额度紧张的情况,有的产品甚至提前售罄。在预期收益方面,正在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利率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截至目前,国有大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业绩基准利率大多在3.5%以上,中小银行的可达4%以上。
一家国有大行的理财App页面显示,收益相对较高、期限稍短一些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已经售罄。比如,一款收益区间在1.35%-3.5%、期限为53天、起购金额为50万元的结构性存款已处于“售罄”状态;一款收益区间在1.35%-2.95%、期限为35天的结构性存款也出现“售罄”。页面上仍处于“在售”状态的只剩两款产品,一款是外币结构性存款,另一款是收益区间在1.35%-2.9%、期限189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面对基金净值的剧烈波动,很多投资者都面临一个尴尬的选择,是继续持有基金,还是转向更为保守的结构性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
在走访过程中,部分银行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当前股市行情不好,但对净值型理财产品收益的影响很小,因为这些理财产品的投向集中在债券类市场与货币类市场,投向股市的比例不超过20%。“近期已有不少投资者的资金从基金产品上流出,转向购买理财产品。”
不少银行客户经理开始在朋友圈进行各种银行理财产品的广告“轰炸”,客户可以在所宣传的信息中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转到该行手机银行,购买其推广的理财产品。
记者在随机采访了部分投资者后也发现,确实有些投资者已及时止损,赎回了基金,开始转战银行理财产品。但也有部分投资者处于观望状态。
市民袁女士对记者透露:“在2月底购买了8万元基金,目前已亏损1万多。为了及时止损,已经赎回一些亏损的基金,并在银行购买了理财产品。”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份,银行理财产品新增投资者165万人,全市场持有理财产品投资者总计4327.53万人。今年前两个月,共有304家银行及理财公司累计发行理财产品8283只,累计募集资金20.29万亿元。其中,理财公司共发行产品897只,累计募资5.3万亿元,占比26.1%。截至2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26.32万亿元,较去年年底增长1.78%;累计为投资者实现收益136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国内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仍保持稳健水平。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理财产品将全部实现净值化管理,为避免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等风险事件造成过多负面影响,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在业内人士看来,投资者保护越来越成为银行业理财市场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维护金融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银保监会创新部副主任蒋则沈在“3·15投资者保护专题交流会”上表示,金融投资者是消费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金融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以及金融业特别是资管行业的消费活动具有一定特殊性,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金融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保护部门,都高度重视资管产品的销售、咨询、推介等活动的监管,普遍严格管控金融机构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坚定不移地维护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据《证券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caijing/2021-03-18/21869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头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