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关羽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算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
关羽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算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从宋代起,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由生前一个将领,一个侯爵,死后逐步晋封为公,王,帝君,武圣,到清代作为武庙主神与文庙孔夫子并祀,很多地方还超过文庙。
于是关羽便从三国时代一个普通的将领,演变为封建社会各阶层共同信仰的神圣,民间也早就不直呼其原名(似乎与皇帝避讳一样),而尊称为关公。
最早祭祀关羽的记录是“荆门志”里记载的:湖北当阳县玉泉景德禅寺关羽庙“兴于南朝梁,陈年间,盖始于智者大师开山之时。历隋至唐,咸祀事之”。唐代贞元十八年,“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均,广其祠宇,增其旧制”,作为修缮。
宋代,关羽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宋徽宗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后又从道教角度封关羽为崇宁线年,加“义勇”二子,称义勇武王。至南宋1129年,改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孝宗,1187年,封为英济王。
元代文宗,1328年,加封为显灵武安济王,”英灵义烈遍天下,故在者庙祀,福善祸恶。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而燕赵荆楚尤笃,郡国州县乡邑闾井皆有庙”。
明代,对关羽的晋封由“王”提升到帝,称“协天护国忠义大帝”,1614年,又改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末又尊崇关帝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当时北京城内外,仅两个县的范围就有关庙近百所。
清代顺治,1652年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时,追封关羽父祖三代为公爵,命“天下府州县春秋二祭为文庙仪式”,又加封为“忠义神武灵威关圣大帝”,并规定祭文由翰林院拟,祭品由太常寺办,官祠由工部主建。
嘉庆,1814年,将平息天理教之功归于关帝,加封“神勇”。咸丰,1852年再加“护国”,翌年加“保民”,1856年添“精诚”,翌年增“绥靖”。光绪年间其封号已达22字之多“忠义武灵神勇威显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可谓登峰造极,“关帝庙在各乡各坊者悉难数,所在皆有之”。
帝王的推崇,民间的敬仰,更助长了道教与佛教两界对关羽的崇拜,他们更强调关圣帝君的“伏魔驱邪”作用。宗教界的推波助澜,反过来又推动了民间崇祀关公的热潮。
元代的杂剧及后来的京剧,演“关公戏”的比例都比较大,戏剧内容都表演来源于忠实或传说中关羽最辉煌的经历,正好适应喜庆娱乐的需要。而那些失败的经历,悲惨的结局,则不见上演。
据说民国初年,著名艺人要编演《走麦城》,便遭到同行反对。上演之日,隔壁面馆失火,殃及戏院,便有人说是演此戏得罪了关羽,“哪壶不开提哪壶”,以致失火以示警。
值得重点一提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浓墨重彩塑造了关羽“勇武绝伦”,“忠义凛然”的高打形象,使得关羽的“神化”更上了一个台阶,当然,罗贯中的艺术作品是在集中了民间流传多年的各种通俗艺术形式的精华,经过提炼,加工而成的,这一“升华”的过程,使得三国人物如关羽,孔明的人神话般的形象,故事更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传统京剧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三国热”,据统计,148出三国戏中,以关羽为主的就有20出。舞台上的关羽,赤红脸膛,长须飘拂,身躯高大,十分威武。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绎,宗教的推动,一个“对国以忠,待民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十分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一员武将上升为“万事之杰”,“神中之神”,成为千秋万代,上下共仰的全方位的万能之神。这种“由人而神”的现象,在关羽身上达到了极致。
“午夜谁人能秉烛,九州无处不焚香”。千百年来,关羽赢得多少帝王将相,忠臣义士,凡夫俗子,草莽英雄的顶礼膜拜。中贯日月,义薄云天,令人不但仰视。
中华民族的确很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并赋予新义,如忠,孝,仁,义,廉,耻,礼,智,信,勇等,在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尤为需要。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yule/2018-12-22/8157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