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鼎盛时期的大明王朝拉到谷底这名宦官百死难辞其咎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大明帝国在中国就是一个奇葩的朝代,史学界有一句名言叫“打不死大宋,看不懂的大明”,以致全世界有众多的历史学家都在研究明史

  大明帝国在中国就是一个奇葩的朝代,史学界有一句名言叫“打不死大宋,看不懂的大明”,以致全世界有众多的历史学家都在研究明史。

  大明帝国是以杀人立国的,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至大明的末代皇帝崇祯无一例外的继承着太祖的遗志。他们最热衷的就是杀人,所以杀人就是大明帝国历代皇帝的终极目标。真可谓是杀不尽的忠臣良将,砍不完的乱臣贼子。在这些被杀的人中确有一些是该杀、必杀之人。

  王振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宠臣,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大军进犯中原,没有任何军事才能的王振鼓动英宗皇帝御驾亲征,以致在土木堡之战中,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二十多万大明军队被歼,近百名文武大臣战死,致使大明帝国由鼎盛的巅峰衰落至谷底,可以说宦官王振是百死不抵其罪。

  王振少年读书,所以略同文墨,但他在屡试不第后,竟然引刀自宫,进皇宫做了太监,王振进宫后被分到东宫任东宫局郎,服侍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

  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宣宗去世,年仅9岁的英宗继位,而不离英宗左右的王振也就青云直上一步登天了。虽然王振野心极大,对权力的欲望极强,但当时的大明帝国还轮不上王振为所欲为,当时宫内有张太皇太后(英宗的祖母)垂帘听政主持宫中,朝廷上有杨士奇、杨荣、杨博三内阁大臣处理国家政务,大明王朝一片清明。

  王振还不敢放肆,对张太皇太后和三杨毕恭毕敬,装出一副忠君爱国的样子,经常在众臣面前对英宗提出一些利国利民的建议,然而他背后却是按捺不住对权力的欲望,一有机会便想尽办法抓权力、干朝政,最后终于达到了一个宦官的权力巅峰,任大明帝国宫中的司礼太监并提督东厂。

  东厂是明帝国掌控国家的特务组织,从此王振也就正式进入了大明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明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去世,因王振长期居于宫中,他对张太皇太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惧怕。现在她去世了,宫中失去了对王振最有控制力的人,而朝廷上重臣三杨中的杨士奇因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杨荣于正统五年去世,只剩下一个年老体弱的杨博,已经不能正常处理朝政了。

  此时的王振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时刻,他蛊惑昏庸的英宗皇帝,掌握了大明帝国的“批红”大权,成了皇帝的代言人。他甚至敢篡改英宗颁发的圣旨,摘下明太祖朱元璋亲书禁止宦官干政的御制铁牌,开了大明帝国宦官干政的先河,成了大明帝国第一个权倾朝野的宦官。

  此后王振打发淫威,利用他提督东厂的权力,对朝中的异己大开杀戒,扶植他的亲信党羽,甚至于要求朝中大臣要像对皇帝一样对他跪拜,其虐焰之炽烈已达前所未有的顶峰。

  然而“天欲其亡,必先其狂”。王振专权大明朝廷后,对内大肆贪污受贿,对外不但不加强对北方蒙古人的防御,反而接受蒙古瓦剌部的贿赂,致使边防荒废,国门洞开,给瓦剌大军的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而蒙古瓦剌人也从未忘记要恢复蒙古帝国的野心。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军分四路进攻大明帝国,边关告急,从未摸过刀枪的王振竟然异想天开的做一回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便鼓惑英宗皇帝御驾亲征,而英宗这个昏庸的皇帝也想学他的祖上明成祖朱棣,率大军横扫蒙古,使其名耀千秋,因而于仓促之间集结了二十多万大军,号称五十万,准备与瓦剌开战。

  不过王振这次绝对是玩大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军人的不是,战术的不懂,连大军未动,粮草先行都不知道。军中粮草不继,军队还未开到战场就以饿死了大批的士兵,以致军心不稳。待行至大同前线,听得守城将士说瓦剌军势大后,贪生怕死的王振又想开溜,却不迅速退兵,而是想率大军从他的家乡路过,好荣光耀祖,把军国大事当成踏青访友,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围歼,几乎全军覆没,奸贼王振被愤怒的英宗护卫击杀了。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臣震惊,悲痛不已。皇太后命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监国,兵部侍郎于谦向朱祁钰跪求,清除王振党羽,诛其家族。此时朝野上下一致要求诛杀王振党羽,朱祁钰立即下令处死王振的侄子王山并族诛王振余党。

  王振从一个东宫局郎,最后成为一个权倾朝野、独断朝政的权臣,个中原因,深为复杂。有人认为这是王振善于钻营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应归咎于明英宗的昏庸无能,甚至也有人认为这是封建专制体制必然的结果,种种观点,不一而等,到现在仍无定论。

  王振确是该死,因他的专权误国,致使大明帝国遭受了自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以来对蒙古军队最大的一次惨败,也使大明帝国由鼎盛的巅峰滑落至衰弱的谷底。土木堡之役是大明帝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而王振则是开启了大明帝国宦官祸乱朝政的先河,敲响了大明帝国亡国的丧钟,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unshi/2019-04-15/9242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