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纪实:中俄边防纪行之一当兵在北极(全文)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在漫长的中俄边境线上,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中,边防军人又是怎样站岗执勤的呢?2009年2月,我们《军事纪实》栏目的三名记者赶赴东北边防一线采访

  在漫长的中俄边境线上,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中,边防军人又是怎样站岗执勤的呢?2009年2月,我们《军事纪实》栏目的三名记者赶赴东北边防一线采访。

  北极村原名漠河村是一个地处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地区的边陲小镇,因为位居中国的最北端,所以素有“中国北极村”之称,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团四连就驻守在那里。出发前,记者所在的中国北极点阳光格外充足,可即使这样,气温也不过零下十五度,猛然间置身于漠河这样的低温环境中,记者感到有点不适应。

  从中国北极点到北极村有五十多公里,预计行车一个半小时。据说,一般情况下,北极村的温度要比我们所处的位置低上十多度,边防团政委刘长文特意向我们介绍了那里的情况:“最低气温是1969年达到零下52.3度,每年零下四十度以下的天气最少在一个半月以上。像你穿这身衣服到咱们江上巡逻,因为江上有江风,更冷,那你根本上就受不了。”

  边防团政委说的是极端天气状况,可这时明明阳光充足,短短五十公里之外的北极村真的冷得有那么夸张吗?

  就在我们赶往北极村的路上,政委的一条短信让我们本来轻松的心情顿时紧张起来:“根据天气预报,北极村已经开始降温,未来两天的气温将维持在零下四十度左右。”

  四连的营区,除了建筑和村子里的民居有着明显的不同外,矗立在营区正中心的冰雕在北极村算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晶莹剔透,活灵活现。据说冰雕的透明程度和气温有着直接的联系,气温越低,冰雕的质感就越好。这些冰雕是四连的官兵用了三天时间雕刻出来的,而在冰天雪地里,雕刻冰雕的战士很多都来自南方省份,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适应这里的环境的!

  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整整八个月,北极村都会被积雪覆盖,第一场雪飘下之后就再也不会融化。五六十厘米厚的积雪让整个北极村成为了一片白茫茫的童话世界。那么四连官兵的工作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跟全军部队一样,四连同样执行一日作息制度。早上六点半,他们就开始出操,而这时的气温也是一天当中最冷的。我们的摄像机在一直拍摄着,战士们出操才短短的几分钟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寒冷的北极村把他们打扮成了圣诞老人。

  战士告诉我们,这些凝结在帽子周围的冰霜,都是嘴里呼出的带有一定体温的哈气,遇到强冷低温瞬间冻结而形成的,他们管这种现象叫挂霜。挂霜也让我们在低温严寒中拍出了更直观的画面。

  早操之后就是正课时间了。和其他边防连队一样,驻守在北极村的四连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巡逻。在北极村的正北面就是俄罗斯一个叫伊格娜斯伊诺的村子,中俄两个村子挥手可见,而横在中间的黑龙江就有四连管辖的八十多公里边境线。

  听说一大早,四连的一个巡逻小分队就已经外出巡逻了。我们打算去江面上看看,希望能够找到他们。

  在北极村,早上六点到八点的两个小时是一天当中最寒冷的时段。虽然我们早已经全副武装,可刚刚下到江面,瞬间就让我们全身的血液降到冰点。雾气凝结成的坚硬冰粒在空中悬浮,五六级的江风呼啸刮过。

  眼前的战士我们根本无法看清楚他的模样,他是谁?恐怕就连和他一起巡逻的战士也很难分辨。让我们看看他们的装束:棉衣、帽子一样都不少,鼓鼓囊囊的,再加上一条围脖,一个鼻罩,把脸遮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了两只眼睛。我们觉得要想在江面上完成四个小时的巡逻任务,没有这身装备显然是不行的。

  

  我们没有想到:在偏僻寒冷的北极村,这个二十岁出头的士官居然待了三年。从他的老家安徽到这里,直线距离超过了三千公里,温差超过了六十度,那么吕光华是怎么练就了这一身耐寒本领呢?

  在吕光华的带领下,我们摄制组和他一起到了一个避风的小树林,他和战友们要在那儿给我们展示更加惊人的耐寒能力。

  北极村的雪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雪并不一样。北极村的雪表面经过日晒后会微微融化,而它们在夜晚又冷冻结实,如此反复,就形成了一层层的硬壳。正是因为它们不能捏成团,所以比较适合雪浴。

  雪浴就是用雪洗澡。它和我们常见的冬泳一样,都是耐寒训练方法。雪浴的原理是利用冰雪的摩擦力搓热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体育医学解释雪浴可以给人带来三种好处:一是提高心肌收缩及摄氧能力;二是调节神经活性;三是增加成就感。

  原来吕光华和战友们要给我们展示的就是雪浴。可我们实在不忍心让这些战士们在零下四十度的环境里光膀子搓雪,于是就让他们把露在表面的手和脸用雪搓搓。从战士们的表情上看,搓雪似乎并没有什么难以承受的,相反好像还很舒适。这不禁让我们有些动心想去尝试。

  记者嘴上说不冷,但沾满了雪的双手就像被冰块包裹,根本动弹不了,不过双手似乎还有些感觉,就像无数支钢针在扎的疼痛,而如果没有疼的感觉,那可就危险了。

  在没有阳光照射下,入夜的北极村更加寒冷,停在室外的汽车必须每两个小时发动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是暖车,否则第二天就会被冻得打不着火。钢铁汽车尚且如此,那么在雪地里睡觉怎么可能承受得住呢?

  吕光华告诉我们,在边境执勤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潜伏,目的是为了对可能出现的越境人员实施快速抓捕,而潜伏的过程有时要好几天。因此夜间在野外露宿的生存技能也是他们必须要掌握的。

  这个雪窝棚类似于爱斯基摩人住的冰房子,是搭在凹地里的,用雪堆做支架,外面再盖上雪,一天就能成型。

  最终,我们记者也没敢体验一下晚上睡在雪窝棚里的滋味。对于平时缺乏耐寒训练的我们来说,这样做很有可能发生危险。

  除了雪浴和睡雪窝棚外,在北极村我们还看到官兵们另一项耐寒训练,这就是滑雪。

  商业滑雪场的雪道不仅角度大,而且比较光滑,在上面滑雪,人基本上不需要费太多力气就能一气到底,然后坐缆车重新回到起点。和那里相比,战士滑雪的场地就大不一样了。据说,在冰雪到达北极村之前,这里是四连的射击靶场。 这个坡道看起来有些松软,并不利于提高滑雪速度,而且这里没有缆车,每次滑下来之后,大家还要自己扛着雪板爬上一公里之外的坡顶。

  然而,在这儿滑雪,比预想中的还要困难。因为场地条件十分有限,还没滑到坡底,我们就已经大汗淋漓,此时惟一的感觉就是衣服穿得多了。

  其实,对于四连官兵来说,滑雪绝不只是一种耐寒训练。在边境巡逻时,有一些地方巡逻车开不进去,他们就得滑雪巡逻,而那里的路根本比不上眼前这个滑雪场地的条件。

  

  在北极村,似乎一切都被寒冷包围。不过我们却了解到一个只有在这里才会有的情况:有一名战士竟然穿着不厚的衣服,以每天二十多次的频率频繁出入温差接近七十度的两个环境中,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虽然室外已经是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可锅炉房里的温度却达到了三十多度。这个正在烧锅炉的战士叫程明伟,入伍刚刚一年。

  我们看到锅炉房面积很小,并没有存放燃煤的地方,因此每一次烧锅炉,程明伟都要一边在锅炉房里添煤,一边到零下四十度的室外装煤,而这当中的温差接近七十度。可在这样的情况下,程明伟为什么没有穿厚一点的衣服工作呢?

  虽然就这个问题我们和程明伟聊了很长时间,可并没有得到答案,因为就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我们觉得他可能觉得穿脱衣服很麻烦耽误工作吧。

  在北极村四连,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片冰雪严寒,但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无处不在的温暖。边防军人在极端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积极乐观,他们的热情让我们这些访客也不惧寒冷,我们相信,他们的坚毅也必将确保边境线上的安宁和稳定。

  央视7套《军事纪实》栏目4月13日首播的《中俄边防纪行第一集:当兵在“北极”》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unshi/2019-03-28/8289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