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媒体时代军事新闻摄影的精品力作br——以2015年中国“9·3”阅兵活动图片报道为例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军事新闻摄影作为我国摄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视觉影像

  军事新闻摄影作为我国摄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视觉影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一直以传统的纸质媒体为传播主渠道的新闻图片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军事新闻图片也由于同质化等原因更是步履维艰。在国内外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摄影赛事上,已难觅军事摄影佳作的踪影。但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我们军事新闻摄影人及时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就会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传播好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2015年中国“9·3”阅兵图片报道,以其丰富的内容、精彩的图像、及时的传播而产生了广泛反响,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重大军事题材,是最容易也是最应该出摄影佳作的,关键是要把握机会,搞好拍摄选题的策划,把那些重要的、新鲜的、独特的军事摄影题材抓住,拍出精彩来。为搞好“9·3”大阅兵图片报道,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到解放军报等媒体,在年初就开始了包括图片拍摄在内的报道选题策划。尤其是解放军报,经过周密的筹划,每个参与此次重大活动报道的摄影记者都明确了阅兵活动图片报道的重点内容,以及自己分工负责拍摄的主要任务。

  抓最有意义的拍摄画面。重大军事题材可以拍摄的画面很多,但只有那些最有意义、最能反映题材本质的画面才最有说服力。对于“9·3”阅兵图片报道来说,最具重要意义的画面至少包括3个方面:一是受阅的徒步方队。此次阅兵,首次编组英模方队受阅,体现中国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中国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特色。除三军仪仗队之外,10个徒步方队来自不同的部队,着装各具特色。二是受阅的装备方队。包括27个地面装备方队和10个空中梯队,动用了40多种型号的装备500多件、20多种型号的飞机200多架。这些装备84%是首次亮相,展示了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的新发展、新成就、新面貌。三是受阅官兵的训练。由于众多媒体的摄影记者参加拍摄活动,防止同质化是此次阅兵摄影报道能否出彩的关键。对此,解放军报社经过认真分析和充分准备,在大阅兵的当天派出30多名摄影记者,分别从部队受阅时的前后左右、远近高低20多个点位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摄,然后综合大家的拍摄成果组装报道。为在阅兵训练基地拍出不一般的图片,军报摄影记者采取长焦距、大纵深、低角度、广角镜或虚实结合等技巧,拍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影像。一些记者还想方设法坐上战斗机或直升机,俯视或平视拍摄空中梯队训练的独特镜头,给这次大阅兵图片报道积累了大量丰富而生动的素材。

  抓题材新鲜的拍摄内容。新闻贵在一个“新”字,军事新闻图片同样如此。在重大题材报道中,由于可拍摄的东西很多,摄影人员要拍出别具一格的作品来,一个最讨巧的办法就是抓住那些新鲜的拍摄内容。与历届的国庆大阅兵不同,此次“9·3”大阅兵出现了6个“首次”。这里的每一个“首次”,都具有新闻的“新鲜”特点。因此,解放军画报社的摄影记者在阅兵报道中,围绕这“6个首次”大做文章,并且重点抓住其中的“三种人”:一是老同志。在这次阅兵的受阅队伍里,有两个抗战老同志的乘车方队。这些老同志,有从大陆遴选的健在的国共两党抗战老兵,有我党我军和抗日英烈后代,以及抗战支前的模范代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不寻常的经历和耐人寻味的故事。在做足了功课之后,军事摄影记者们拍摄了他们许多感人的镜头。其中,一头白发的老演员田华,在受阅时激动得泪水盈眶的画面,感动了无数观众和读者。二是将军。这次阅兵方队的领队,全都是来自陆、海、空、第二炮兵和武警部队的将军,共50多位。他们当中最大的年龄58岁,最小的年龄48岁,平均年龄53岁,有少将也有中将。他们都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每个人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摄影人员在训练场内外真实记录下他们一丝不苟练队列的画面,《解放军报》以《将军领队,雄狮列阵排头兵》为题,图文并举展示共和国将军的风采。三是外军官兵。在“9·3”阅兵报道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有16个国家军队派出的代表受阅。想当年,外国军队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八国联军烧杀抢劫、日本侵略者更是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而今外国军队作为客人来到广场,是接受中国领导人的检阅,其新闻价值非同寻常,所以也成了军事图片报道的热门素材,许多相关的图片还特别抢眼。

  抓内容独特的拍摄素材。重大军事题材的摄影报道要想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必须抓住其中一些内容独特的拍摄题材。在“9·3”阅兵报道中,一些军队新闻摄影工作者以独有的新闻敏感,挖掘、发现和捕捉到一些内容独特的题材,拍摄的相关图片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有多次参加阅兵的官兵。有个女将军,先后参加了1999年和2009年的国庆大阅兵,这次又以领队的身份再次出征,反映了她不平凡的人生,这样的图片吸引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报道为参加阅兵几次推迟婚期的。比如第一集团军某连副指导员周兆涛,由于常年担负外训和演习任务,已经两次推迟婚期。正当他准备5月结婚时,接到参加受阅集训的通知。来不及举办婚礼了,他请了1天假与爱人领了个结婚证就出发了,在训练场展示了一个军人服从大局的良好精神风貌。当然,内容独特的拍摄题材,在报道上要为主题、为大局服务,不能一味盯着花边新闻敲边鼓。那样的图片即使博得眼球,报道价值也不大。像有家媒体突出某个女模特加入受阅女兵行列的图片报道,就没有受到读者好评。

  新媒体时代的图片传播,既给传统的摄影呈现方式提出了挑战,也给摄影作品出现新的呈现形式提供了机遇,并且迫使传统媒体人改变过去惯用的图片处理方式,以吸引更多的受众。2015年的“9·3”阅兵报道之所以给受众留下美好印象,就是由前方的拍摄者和后方的图片处理者通力合作,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图片呈现方式,制作出了引人入胜的视觉盛宴。

  图片故事增强了摄影的趣味性。自从1990年8月在银川召开的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以来,报界一直倡导“图文并茂”的理念。但也只限于报纸版面上多增加点图片,或者将图片放得更大些、位置放得更高些,或者一篇稿件配发一幅或多幅图片。而这次阅兵图片报道,在《解放军报》与《中国国防报》等媒体上,出现了许多图片故事,大大丰富了“图文并茂”的内涵。它由一幅或多幅图片,用文字牵引出图片背后的故事,既给读者视觉上的享受,又给读者精神上的愉悦和思想上的收获。这些图片故事,大体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有情节的故事。人们生活中有些巧妙的事情,比一些小说和电视剧还生动,就靠有心人去发现和表达。参加此次阅兵的“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里,有个1993年出生的战士叫王九三,是第九方队旗手排面第三名。世界上竟有这么巧妙的事,仿佛这个战士就是为此次“9·3”阅兵而生的。加上小伙子人长得帅气、训练成绩突出,口头表达能力又好,成为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共同追逐的采访对象,许多媒体就将文字和图片组合成图片故事,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广泛传播。二是有温度的故事。在阅兵训练基地,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被摄影记者最先报道和反映出来。比如由第38集团军组建的英模方队里,有个外号叫“黑脸教头”的教练员,平时训练非常严格,人见人怕,但走下训练场他就像一个仁厚的老大哥。哪个队员脚受了伤、关节疼痛,他就用自己买来的红花油给其按摩消肿。所以,他训练的队员没有一个被淘汰。他的感人故事,也被图片加文字一并报道出来。三是有思想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最能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比如徒步方队的受阅队员印证的爸爸印智敏,是2009年国庆大阅兵直升机梯队的飞行员。父亲的鼓励、儿子的努力,反映了我们这支军队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传统在代代相传。这样的图片报道,当然具有教育意义。

  延时摄影提高了图片的可视性。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和照相机各种新功能的拓展,一些新的摄影方法和呈现方式不断出现。军事摄影人只要增强创新意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在摄影上不断创新各种表达方式。在此次阅兵图片报道中,中国军网反映阅兵训练基地徒步方队训练的延时摄影,可谓别具一格,特别引人。延时摄影,是一种介于录像和图片之间的一种独特的摄影方式,运用的器材依然还是照相机。说它像录像,是因为它呈现连续的动感;说它是图片,是因为它是由一张张摄影作品快速连缀起来的。这样的摄影,具有了录像和摄影的二重属性,能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当然,成功的延时摄影,需要摄影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中国军网的女摄影记者宣琦,为了拍好这个延时摄影作品,凌晨4点钟就赶往训练场,架好相机,一直坚持到夜里10多点钟训练场上空无一人,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影返回宿舍。正是她的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才有了后来在网上大受欢迎的反映受阅部队官兵训练的延时摄影的精彩展示。

  集纳专题丰富了作品的思想性。“9·3”阅兵涉及部队的方方面面,可以进行摄影报道的内容很丰富。面对大量的图片来稿,编辑在处理时往往采取集纳的方法,以表达某个主题。作为军事图片的用稿大户,《解放军报》在视觉专版上,先后以《步子·眸子·汗珠子》《直线·方块·旋律》及《细节·情节·场景》等为题,集纳发表了大量的阅兵图片。集纳图片通常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集中在同一个主题下,如受阅官兵刻苦训练,为军队争取荣誉等;二是集中在同一种内容下,如徒步方队的训练、装备方队的训练、空中梯队的训练、受阅部队的后勤保障等;三是集中在同一个视角下。在9月3日阅兵的当天,笔者的拍摄地点是在王府井宾馆楼顶的最高处,于是居高临下拍了一组受阅装备驶向广场的图片。中国军网的图片编辑,根据我拍摄图片的视角,以《俯瞰受阅装备》为题,集纳刊发了我拍摄的近30张图片,收获了不错的点击率。到底采取什么集纳方式,应由拍摄者和媒体图片编辑,根据各种主客观条件和已有的素材分析处理。在阅兵的当天,《国门时报》由于没有拿到摄影的“入场卷”,就分派记者去受阅部队从训练基地到长安街来回的各个地段把守,拍摄了行进中的受阅官兵与装备,并据此集纳发表,从另一个视角反映受阅部队的风采,同样受到读者欢迎。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领域,正在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过去传统媒体一直坚守的“内容为王”的理念,正被“传播同样为王”的理念所同化。中国军队在重大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军事新闻摄影人拍摄的大量优秀军事图片,只有充分、及时、有效地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渠道、各种方式传播出去,才能树立起国家和军队的良好形象。此次“9·3”阅兵图片,在传播渠道上遵循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因而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

  传统媒体:浓墨重彩。毫无疑问,在当今的军事图片的传播上,传统媒体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为了充分展示受阅部队官兵的风采,我国军事传媒的龙头老大《解放军报》,从8月23日起,除在要闻版刊发大量相关图片外,还在视觉专版上刊发一个个整版的图片。阅兵次日的9月4日,军报拿出30个整版,将受阅的全部徒步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和外军方队一一进行了全面的图片报道展示,并且在包装上采取了更为时尚的方式,显得既大气磅礴,又丰富多彩,为读者奉献了一顿真正的军事摄影大餐,受到广泛好评,并为军事爱好者广为收藏。同时,解放军报社的子报子刊《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解放军画报》《国防参考》《环球军事》《中国民兵》《国防教育》及《军事记者》杂志,还有《当代海军》《中国空军》《中国军队》《世界军事》《装备》以及军区军兵种报纸等数百种军内外、国内外发行的报刊,都以极大的热忱刊发了大量的阅兵图片。

  新兴媒体:及时海量。新兴媒体在影像传播上及时、海量、多样、互动等特性,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在“9·3”阅兵图片传播上,无论是网络,还是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都显示了强大的传播实力。中国军网、国防部网一方面组织自己的拍摄团队拍摄了大量的有关受阅部队的图片,另一方面利用母体《解放军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同时转发转载其他媒体上相关的包括图片在内的各种形态的报道,形成了强大的报道阵势。而其本身拍摄和传播的图片,也立即被全国各媒体二次或多次传播。解放军报社的法人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阅兵当天将所有在阅兵现场的军报记者连线在一起,进行了井喷式的图文传播。军报微博当天共发布478条内容,阅读量均超过200万,而半个月的时间里阅读量超过2亿,30多万受众参与讨论。军报微信单条最高阅读量超过54万。同时,微视频、微场景、萌漫、图解与创意等多种包装手段的联合运用,大大提升了军报新媒体图片的传播效果。许多图片以最快的速度一经新媒体的传播,马上传遍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海外华人世界,给他们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各种媒介:充分展示。当新闻媒体的阅兵图片报道趋于尾声之时,其他各种传播方式开始上路。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摄协承办的大型摄影展《向人民汇报》,国庆节期间在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面向公众展出,随后又在文联大厦展出。世纪坛和军事博物馆的各种影展上,也大量出现此次阅兵的精彩图片。由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大型摄影展览《今日钢铁长城》,加进了精彩的阅兵图片,办到埃及首都开罗等地,很好地展示了中国军队的良好现象。长城出版社出版的大型阅兵画册《胜利日大阅兵》,以及空军等受阅部队出版的许多画册,都给此次大阅兵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并被民间广为收藏。中国集邮公司出版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系列明信片《胜利》及相关邮票,采用的图片均出自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之手,也很好地传播了我们国家和军队的良好形象,给世人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

  提要:新媒体时代对一直以传统的纸质媒体为传播主渠道的新闻图片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军事新闻图片也由于同质化等原因更是步履维艰。但只要我们军事新闻摄影人及时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就会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传播好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应抓住重大军事题材,搞好图片拍摄的选题策划;创新图片呈现形式,制作引人入胜的视觉盛宴;充分运用各种媒介,拓展军事图片的传播渠道。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unshi/2018-09-06/2341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