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为西安教育创新提供了发展动力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河北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中共党员

  河北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中共党员。1970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空气动力专业。曾先后在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西安市第二十三中学、西安市第二十七中学任教并担任校领导,历任西安市教育局职教处副处长(兼任西安市第四十中学校长)、西安市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西安市教委副主任(兼任西安市广播大学党委书记)、西安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其后任西安市政府参事室参事,现任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到2005年这段时间,西安的教育改革发展是我亲身经历的。我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激发了群众的办学活力,改革开放为西安市的教育创新提供了动力,西安的教育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不但飞速发展了,教育在现代化的路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今年9月,党中央第一次召开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教育深化改革的大方向,让人感到十分振奋。相信西安教育一定会进一步深化改革指导思想,教育的硬件和软件也会不断提高。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对全市教育工作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西安市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逐步启动。原市教育局决定,将直接管理的城郊六区61所中学全部下放到各区管理,增强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宏观调控能力,揭开了西安市办学体制改革的序幕。在1985年以前,西安市的教育基本为城市教育,后来随着临潼、周至等区域划归西安市之后,西安市管理的区域和人口变大和变多了。当时大概有学生120万人,小学一年级就有10万人,初中每一个年级基本在10万人左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提出改革开放,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教育也十分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市也十分重视对基础教育情况的调研,尤其是上述区域并入西安之后,那里的教育环境到底是怎么样的?1984年,我有幸在临潼深入一线,用了一个月时间调研那里的学校状况。当地有一句说法:“黑屋子,土台子,坐着一群泥孩子”,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教育状况。农村学校校舍破旧不堪,危房比比皆是。看到当时的教育条件,我感到十分震惊。临潼县斜口镇高沟小学每一间教室只有二三十个孩子,孩子们上课根本没有桌子,土台子就是孩子们的桌子,学生坐的凳子也是从家里带来的。教室窗户没有玻璃,只有窗框,一到冬天,寒风直往里灌。为了御寒,教室的窗户全部用塑料布盖着。当时,这种情况也是周边农村学校的普遍状况。

  从1984年到1985年,西安市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普及初等教育。在两年时间内,全市共投入2.1亿元,一举改变了农村小学的落后面貌,实现了“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木制课桌凳)和全市初等教育普及,为实施“两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为了破解困局,西安市提出了“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办法,这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具体到“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即“县办、乡办、村办”,村上办小学,乡镇办中心小学和初中,县上办高中,管理权归县上和乡上。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教育体制改革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极大调动了老百姓办学的积极性。

  群众的积极性被调动之后,村办小学的面貌极大改善,社会上也掀起了一股集资办学的热潮。老百姓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村民们不断地想办法,集全村之力来办好村办小学。改革之前,很多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教室上课的,有的在库房里上课,有的就坐在树底下上课。经过集资办学,这一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经过此次改革,西安的小学教育基本解决了危房的问题,给老师和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场所。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市倡导大规模搞初中校舍建设。当时提出一年要建10万平方米的校舍。一平方米,市上补贴15元到20元。当时的临潼县,连续五年搞初中校舍建设,五年基本建成50万平方米校舍,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质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我市完成了初中校舍建设,为九年制义务教育打下基础。从1986年到1992年,全市实施了六年义务教育,碑林、新城、雁塔、未央、莲湖、灞桥等城郊六区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到2000年左右,我市开始主要解决高中校舍的建设问题。这时,全国对教育的投入资金不断加大,高中校舍建设问题相对来说解决得比较顺利。到2006年之后,西安市对教育发展经费的投入已经比较充足。到如今,我市教育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状况,可以说已经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教室的硬件条件不再成为困扰教育的难题,很多学校都有“班班通”网络,教育电气化和现代规模比以前大为提升,极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甚至很多学校还装了新风系统,这在2006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2006年春季,西安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2006年~2007年,各级财政共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3.36亿元,惠及全市约6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其中2006年有16.3万名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同年,西安市将城市学校中具有当地农业户籍的学生,一并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范畴,免收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所需资金由市级财政解决。从2007年秋季开始,全市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由国家免费提供,每年对近4万名农村贫困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享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的学生约占义务段学生总数的65%。

  后来,虽然我离开了教育行业,但是也时刻关注着西安教育的发展变化。从1993年到1996年,全市以郊县农村为重点,全面进入实施“两基”攻坚阶段。在此期间,阎良区、高陵县、临潼县、蓝田县、长安县、户县先后通过了省市两级政府的评估验收。

  在实施“两基”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有关文件,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点实施,通过召开现场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办法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确保资金投入到位。从1995年起,市政府决定每年设立500万元专款用于“双基”工作,同时,鼓励全社会捐资助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保证“双基”目标的如期实现。从1986年至1996年,西安市在“普九”(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多渠道筹资7.05亿元,新建校舍203万平方米,添置课桌凳15.06万套,新购图书559万余册,新购教学仪器和设备4942.51万元,实验室及内部设施全部达到了“普九”标准。1998年,全市用于校舍建设投入资金2.15亿元,建成校舍35.6万平方米,城区校舍建设普遍向规模大、设计新颖、功能齐全方面发展;郊县楼房化建设进度明显加快,仅五县用于农村中小学改(扩)建的投资就达7451万元。全市“两基”覆盖率已达100%,青壮年非文盲率已达99.8%。

  西安市通过“两基”促“两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得到长足发展。2017年,全市共有小学1125所,在校学生66.68万人;共有初中288所,在校学生25.93万人;共有普通高中160所,在校学生15.82万人。文/图记者司文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iaoyu/2018-12-29/8632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