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2018年12月19日下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举行第15期博士生学术沙龙,邀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李煜教授作了题为“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不平等”的学术演讲
2018年12月19日下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举行第15期博士生学术沙龙,邀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李煜教授作了题为“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不平等”的学术演讲。沙龙由刘皛博士主持。
李煜教授从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不平等的代际传递、代际流动模式、教育不平等的微观和中观机制等方面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讨论。李煜教授介绍,教育学传统下的教育社会学(Educational Sociology)更侧重考察学校教育的过程,研究诸如教师评价、课堂教学过程、班级规模等问题;相比之下,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特别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中的教育不平等议题是把教育作为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关注教育如何受社会结构影响,会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后果。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是这一领域的核心问题。
Blau和Duncan合著的开创性巨著《美国职业结构》(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中提出的“地位获得模型”奠定了这一领域的基础。Blau和Duncan的核心发现是:教育既是代际向上流动的动因,也是地位再生产的手段。李煜教授从地位获得模型出发,在梳理代际流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代际流动模式的三种理想型:绩效流动模式(Meritocratic Mobility)、家庭地位继承模式(Reproductive Mobility)、国家庇护流动模式(State-sponsored Mobility),并从行动主体、代际继承性、流动特征、绩效原则等方面对三种流动模式进行了比较,以此分析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机制。
在绩效原则下的自由竞争模式中,在个人的教育获得、职位获得这两个阶段,个人凭借自己的表现、能力和努力等自致性因素来竞争成功的机会。流动机会将完全按照自致因素来分配,不同家庭出身的子女均享有公平、平等的机会参与向上流动的竞争,家庭出身等先赋因素在社会流动中不起作用。在社会不平等结构下的家庭地位继承模式中,父代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占有,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子代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社会地位的继承。随着社会资源在父代分布的不平等程度越高,子代的机会不平等越大。而国家庇护流动模式中,国家通过政策和制度设计,干预社会流动进程,特定的阶层将拥有更多的流动机会。
在分析了三种流动模式理想类型与各时期的变迁之后,李煜教授回顾了教育不平等产生的微观机制(资源约束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和中观机制(学校效应和社区效应),探讨了高等教育扩张的后果、“寒门能否出贵子”、教育分流等中国教育分层研究的核心议题,并从能力、出身、选择的视角介绍了中国教育不平等成因的理论框架。
最后,参加沙龙的师生围绕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与问题展开讨论。有同学提出,很多文化程度低的家长也很重视子女教育,并积极参与教育孩子的过程,这与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递理论存在不一致。李煜教授从家长参与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了东亚社会跨越阶层的文化图示的生成机制和作用方式。李煜教授回应大家提问的同时,也介绍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论文与专著,为大家的研究探索指明了方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iaoyu/2018-12-21/8110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