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私人讲学与传统教育思想这一章内容比较多,主要掌握孔子、孟子、荀子、墨子以及《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私人讲学与传统教育思想这一章内容比较多,主要掌握孔子、孟子、荀子、墨子以及《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内容很多,重点也很多,拿起笔写下来吧!
生产力发展。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官学失去政权的支撑。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土地私有化,为私学提供经济物质基础
❷ 官学衰落,学术下移。文化人失去原有的地位和职位,被迫依靠“六艺”谋生。扩大受众教育范围。同时,官府特有的典籍文物和礼器乐器流入民间。
❸士阶层的崛起。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争先养士,而要成为士,首先要学习文化,必然从师受教,为私学发展提供了条件。
❶ 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使政教分设,官师分离。教师开始成为独立的职业。
❸ 教育内容更新。不局限于六艺,培养各类人才。教育场所不固定,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相结合。
❹ 百家争鸣,各家各派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做出了重要的成就。私学讲究自由原则,自由讲学、自由就学等自由风气开启教育史新时代。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学府,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故称“稷下学宫”。
性质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官家举办:齐国出资举办学校,各家各派都以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为务。 私家主持:尊重士人所学,不加干涉和限制,容纳百家,思想自由。
▼学术自由(自由辩论,各家平等,学无常师)待遇优厚(物质待遇:享有上大夫俸禄;政治待遇:不治而议)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 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❶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稷下学者相互辩论,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学术的繁荣。
❷ 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❸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办学形式:官方兴办,私家主持;职能模式: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于一体;教学方式:自由游学,自由听讲;办学方针:学术自由,鼓励争鸣;学生管理制度:计划性,组织性;
❹ 稷下学宫既是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教育上的创造,促进了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对我国古代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创办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整理和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编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庶、富、教”。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 个要素。要有较多的劳动力,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这一思想反映了孔子关于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思想,看到了经济是教育的基础。
:“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他说:“道之以政,齐 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认为在不得已时,食、兵都可以去,民信不可失去。
:性,先天素质,习,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即人的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 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也就是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➂
:认为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从而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具有历史 进步意义,但又把人性分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具有局限性。
有教无类含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类,指广义的类,即不分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地 域差别、智力程度,都应该作为教育的对象。意义:首先,“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它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 民间,适应了“士”阶层崛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在教育发展史 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次,“有教无类”把教育扩大到平民阶层之后,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 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含义:孔子认为学习成绩优秀是做官的条件,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政治贤才,即君子,来实现贤人政治。影响:孔子将学习和作官紧密联系,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对打破当时的世袭 制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保证官僚队伍的基本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具有明显的副 作用,即把求学当做获取高官厚禄的敲门砖,求学的目的就是做官,形成了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 高”的传统。
《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后三项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可见,在孔子的 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是为道德修养服务。孔子在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主要是经过他亲自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即后世所称的“六经”。特点: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教育内容;偏重文事,轻视武事;轻视自然知识、科技与生产劳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德上艺下”、“轻自然、斥技艺”的特点。;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 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思是说: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 求通但未得,然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此时可以开导他。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❸ 因材施教❹ 由博返约 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首先,知识面要广,思路宽,这样才能对事物了解的更深刻全面,其次,要有一个中心统帅,不能杂乱无章。
“仁”(内发的道德修养路线)和“礼”(外铄的道德修养路线) “仁”,是对他人生命及其价值的珍视和关爱;“礼”是社会的行为规范。仁和礼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孔子强调的两个基本道德修养原则。
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力行:“力行近乎仁”中庸:“过犹不及”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改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凯程考研会及时为同学们推送最新、实用的学习资料,经验分享,考研资讯以及徐影老师公众号分享,帮助2019考研的考生取得好成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iaoyu/2018-10-30/4150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