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骂式”“咆哮式”育儿亟待依法破解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近日,一则新闻受到关注:一名深圳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气得给了孩子一巴掌,导致孩子一侧耳朵鼓膜穿孔

  近日,一则新闻受到关注:一名深圳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气得给了孩子一巴掌,导致孩子一侧耳朵鼓膜穿孔。医生称,每年接诊被爸妈打伤耳朵、鼓膜穿孔的小患者有好几例,导火索都是辅导作业。“打骂式”育儿是家庭教育中的普遍问题,轻则吼叫、咆哮,重则动手、体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咆哮式”育儿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人们对“咆哮式”育儿违不违法、家庭教育如何立法、父母要不要持证上岗等问题的大讨论。(3月29日《中国青年报》)

  从家庭、社会和法律方面,如何破解“打骂式”“咆哮式”育儿难题?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心理学专家和司法工作人员。专家建议,将对父母的亲职教育纳入司法社会服务,同时要发挥检察院法律监督的作用,对过度的“打骂式”教育提起家事检察,对父母进行强制教育、训导。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曾提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咆哮、吼叫、责骂、数落都属于语言暴力,是家庭暴力的一种,有时候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比动手还要严重。“对孩子来说,语言暴力和其他肢体性惩罚一样,不适于家庭教育。”“孩子与父母有平等人格权,家长应以尊重孩子作为教育前提。”

  “打骂式”“咆哮式”育儿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的不当。如果说棍棒教育是硬暴力,那么“打骂式”“咆哮式”教育就是软暴力。软暴力对孩子的伤害不亚于硬暴力,它受伤的不是身体而是精神。

  孩子不懂事或者犯错或者不听话时,家长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引导孩子明辨是非,知道对与错。动辄就以吼叫辱骂等方式迫使孩子听话的行为,并不能称之为教育,只能说是一种家庭软暴力。心理学家霍夫曼在研究中发现,父母的教育风格决定孩子的价值取向。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由其可见,教育孩子,让孩子听话,一方面是家长要有循循善诱的教育耐心,一方面是家长应学会同孩子讲好道理的艺术,尤其是关爱比恐吓更有效。恐吓式教育只会使孩子变得冷漠,甚至会变得心理扭曲,留下阴影,不辨是非,最终是害了孩子。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如果让孩子过多地接触恐惧信息,势必会从小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内心深处缺乏真正的安全感,从而变得孤独、害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这样的教育方式极有可能加剧了孩子源于持续性的恐惧,进而会产生躲避或者带来的攻击性行为。这种恐怖的感觉往往会影响孩子个性的正常发展,甚至导致严重的情绪障碍和行为退缩。

  应立法向“打骂式”“咆哮式”育儿说不。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古代先贤不断强调“有教无类”,“仁者爱人”,现代教育家庭更是强调教育关爱的细节。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硏尊先生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咆哮式”育儿最终只能让孩子受到伤害,亟待立法向“打骂式”“咆哮式”育儿说不,这是对未成年人的有效保护。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iaoyu/2021-04-01/21994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头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